1959年3月28日,國務院頒布命令,在西藏實行民主改革,徹底廢除“政教合一”的封建農奴制。從此,西藏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,將命運掌握在了自己手中。
歷史,滾滾向前。
近期,新華社記者深入廣袤高原,走近那些翻身農奴,感受他們的幸福生活。
格桑曲珍(Kelsang Chodron)
格桑曲珍出生于1934年,是山南市瓊結縣拉玉鄉(xiāng)強慶村村民。她的父母曾是當地莊園的朗生(農奴),因此她一出生就成為莊園的農奴?!霸绯刻觳涣辽仙绞芭<S,夜里捻羊毛到深夜”,然而最可恨的是還要忍受饑餓,“每天只給一小勺糌粑,根本吃不飽,只能不斷喝水填飽肚子”。
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,格桑曲珍迎來新生。她和丈夫先后育有4個孩子,如今,格桑曲珍與孫子和孫媳婦一起生活,孫子外出務工,孫媳婦在家照看老人。他們一家住在一棟二層藏式樓房里,生活得非常幸福。
格桑曲珍說,現在的生活是過去想象不到的,想吃什么都有,只要肚子能裝得下。
普次仁(Phutsering)
1944年,普次仁出生于現在的日喀則市白朗縣所在地。父親是“差巴”(為寺廟支差的人),母親是“堆窮”(農奴的一類),靠務農勉強支付農奴主的房租和田租。全家人租了農奴主的一間土房子,夏天漏雨,冬天滴水成冰。普次仁說:“有的農奴只能睡四面漏風的破爛帳篷,有的嬰兒在牛圈里出生,當晚就夭折?!?/p>
13歲,普次仁迎來生命中的一個重要轉折。那一年,他進入格薩拉康小學(現日喀則市第一小學)念書。1959年,西藏實行民主改革,為雪域高原帶來和平與安寧,也為普次仁開辟了更廣闊的求學之路?!敖逃日渲楝旇Ц诱滟F?!逼沾稳时都诱湎г趯W校的學習時光。
退休以后,普次仁發(fā)揮余熱,為拉薩市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做校外德育輔導員。普次仁常跟周圍人說,“現在政策這么好,更要讓孩子好好讀書?!?/p>
斯曲旺姆(Sichod Wangmo)
今年85歲的斯曲旺姆,家住拉薩市當雄縣公塘鄉(xiāng)甲根村。斯曲旺姆曾是一名農奴,很小的時候母親因病去世。那時草原上沒有醫(yī)生,得了病只能硬扛。回憶過往時,斯曲旺姆語帶哽咽:“扛得過去就能活,扛不過去人就走了?!蹦暧椎乃骨泛屯馄畔嘁罏槊?,作為農奴的她們沒有自己的牛羊,不僅要替農奴主放牧,還要交種類繁多的稅,很多時候只能靠乞討為生。
1959年3月,西藏實行民主改革,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?!皬姆值讲輬龊?頭牦牛開始,生活就越來越好,”斯曲旺姆說,“就連自己走向草場的腳步都開始輕快起來?!?/p>
如今,斯曲旺姆的11個兒女各自組建家庭,曾經和外婆相依為命的小家庭,已成為有著百余人口的四世同堂大家庭。
“希望這樣的好日子能久一點,再久一點……”斯曲旺姆說。
扎巴旺旦(Drakpa Wangden)
扎巴旺旦出生于1944年,現居住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(qū)。民主改革前,農奴被分為差巴、堆窮和朗生。扎巴旺旦一家都是“差巴”,在哲蚌寺的下屬莊園里勞作。每年春種,青稞種子要向莊園主借;夏耘秋收,糧食被農奴主掠走,自己的口糧還得向莊園主借。
1959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西藏掀起了民主改革。
和眾多農奴一樣,扎巴旺旦一家獲得了土地、牲畜和住房,“我們開心地去干活,干得可起勁!”扎巴旺旦說,民主改革讓他找到了生活的希望。
如今,扎巴旺旦老人在一所寬敞的新房里安度晚年,3個孩子也都接受了更好的教育,長大成人。
朗杰(Namgyal)
朗杰出生于1945年,從小就生長在現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(qū)所在地。在他生命的前15年,留下的記憶全是黑白色的。
朗杰回憶說,他最害怕下雨天,因為雨水會從滿是漏洞的屋頂滲下,打濕唯一的一身衣服,第二天他就只能披著被淋濕的衣服,繼續(xù)勞作。
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,朗杰一家終于迎來了光明。
民主改革后,朗杰一家四口人分到了兩間房,一頭牛和四畝地。日子有了盼頭,朗杰還學會了拉手風琴,成了堆龍德慶藝術團的成員。1974年,他拉著手風琴,來到首都北京演出,之后還到河北、成都、陜西等地去演出。
老人的四個孩子,大兒子退休前當過副縣長,二兒子是社區(qū)致富帶頭人,三女兒是郵政局局長,小女兒留在朗嘎村。八個孫子孫女全都是大學生,其中還有一位是碩士研究生。
朗杰說:“我想象不到比這還好的生活。”
白瑪(Padma)
白瑪1942年出生于現在的那曲市申扎縣一個牧人家庭,屬于農奴中的“差巴”。他回憶,那時家里要為貴族放牧1000多只羊,得到的報酬僅僅是不夠糊口的食物,記憶里小時候很少吃飽過,冬季只能用爛衣服裹腳充當鞋子。
1959年3月,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西藏掀起了民主改革,白瑪終于可以為自己的好生活奮斗。70年代,白瑪和同伴為向北尋找草場,在羌塘草原深處的嘎措湖邊建設了新家園——雙湖特別區(qū)嘎措人民公社(今雙湖縣嘎措鄉(xiāng))。1989年,白瑪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。
如今,隨著雙湖縣實施高海拔牧民生態(tài)搬遷工程,白瑪老人住進了山南市森布日生態(tài)搬遷安置點的二層小樓,安享晚年。白瑪說:“我們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奮斗,我覺得這就是最大的幸福?!?/p>
益西桑珠(Yeshe Samdrup)
益西桑珠出生于1936年,今年88歲。
老人對于小時候的記憶都是幫農奴主去撿牛糞當燃料的場景,但每次的報酬就只有一點點糌粑,“用手指頭攪一下就沒了”。
“吃肉?”老人笑了,“怎么可能有肉吃!農奴主一扔吃剩下的骨頭,我們就要跟狗一起搶!”拿石頭鑿開骨頭,吸食骨髓是當時不可多得的“加餐”,老人哽咽著說,“白天當人要干活,晚上像狗要守家?!?/p>
1959年西藏掀起了民主改革,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。益西桑珠終于從“會說話的動物”變回真正的人。他家里分到了30畝地,還分了房子和牛羊。
如今,益西桑珠全家兒孫加在一起有30多人。四世同堂的益西桑珠不愁吃不愁穿,生活比蜜甜?!按遄永锎蠹叶荚趥魑覀冞@里要建成像拉薩城一樣?!崩先藢ξ磥沓錆M期待。
洛桑貢布(Lozang Gonpo)
洛桑貢布出生于1949年,今年75歲。在洛桑貢布童年的記憶里,家里窮困潦倒、缺衣少食、饑寒交迫。洛桑貢布一家是鞋匠世家。小時候,每天一睜眼,他就要起床跟著父母和爺爺學做鞋子。農奴的孩子一出生就是農奴,這似乎是命中注定的。
他說,30多平方米的房子,是當時全家7口人遮風擋雨的地方。家里四個孩子,睡覺時共用一張床、一床被子。每人每年5“克”(舊西藏計量單位,1“克”約等于28斤)的糧食稅,壓得全家抬不起頭,有糧交糧,沒有糧食只能賣鞋抵稅。
1959年,西藏進行民主改革,百萬農奴獲得解放。
翻身得解放的洛桑貢布,在10歲那年成為拉薩市第一小學的一名小學生,從此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。后來,他還擔任過居委會主任、城關區(qū)工商聯會長、城關區(qū)商務局局長、拉薩市政協(xié)委員等職務。
從農奴到國家干部,洛桑貢布的人生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洛桑(Lozang)
洛桑生于1939年,是拉薩市城關區(qū)公德林街道居民。他的父母曾是功德林寺的差巴,8歲開始他就為寺廟支差,十幾歲開始成為寺廟的騾夫,負責物資運輸,寺廟每月給20多斤糌粑作為酬勞。“趕騾運輸是個體力活,經常要翻山越嶺,但給的糌粑就那么一點,經常吃不飽?!彼f。
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,洛桑不僅獲得了自由身,還分到了房子。當年,他給解放軍帶路追擊叛軍。1960年,他被任命為居民委員會主任,同年被選舉為全國人大代表。后來,他所在的居委會合并到雪社區(qū)居委會,他也先后擔任了居委會主任、黨支部書記等職務。
如今,退休在家的洛桑與家人生活在一棟三層樓房里。洛桑說,平時在家照看外孫,偶爾到公園鍛煉身體,日子過得非常幸福。
格桑玉珍(Kelsang Yudron)
1947年,格桑玉珍出生在現今拉薩市林周縣所在地。當時,她家里八口人蝸居在三十平方米左右的土房里。
一家人日出而作,為農奴主種田放牧,勞作到月上樹梢是常態(tài)。結束一天的勞動,全家人饑腸轆轆,輾轉難眠。長期的勞作和營養(yǎng)不良,讓許多農奴染上重病。
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,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。1960年,格桑玉珍獲得了去陜西咸陽的西藏公學(西藏民族大學前身)學習的機會,用六年的時間學習護理專業(yè)知識。
學成歸來,她回到家鄉(xiāng),秉持醫(yī)者仁心,救死扶傷,堅守崗位三十余年。
退休后的格桑玉珍加入了縣文藝隊,參加各種文藝演出。閑暇時和三五老友在茶館閑談敘舊,格桑玉珍說:“現在的生活應有盡有,我感覺無比充實和幸福。”
只有經歷了寒冬的人
才知道春天的溫暖
如今
西藏的翻身農奴
早已過上了
祖輩們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
策劃:賴向東、儲國強
統(tǒng)籌:費茂華、晉美多吉
記者:晉美多吉、張汝鋒、孫非、姜帆
旦增尼瑪曲珠、丁汀、丁增尼達
參與采寫:陳尚才、格桑邊覺、普布次仁、黃智琪、劉洲鵬
海報制作:旦增努布
新媒體編輯:鄧堅、方欣、尹棟遜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120330032
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45120170002
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桂)字第020號
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:(桂)字第0230號
網警備案號:45010302000253
桂ICP備11003557 南寧新聞網版權所有
舉報電話:0771—5530647 郵箱:mail@nnnews.net
登錄南寧云賬號
登錄
還沒賬號?立即注冊
點擊頭像快速登錄
請輸入驗證碼